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追忆泉州华侨孝廉故事】王汉杰:战功卓绝的抗日先锋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0-05-07 08:56

  人物名片

  王汉杰(1917年-2008年),又名王爱奎、黄杰,祖籍福建泉州石狮。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菲律宾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协会组织部部长、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团员、新四军直属教导队第三队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菲律宾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协会秘书长、菲律宾华侨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军事教官、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支队长、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总队长。1949年10月后,历任福建省委华侨工委主任,省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后改为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省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兼省侨委主任、党组书记,省委对台办负责人,省委统战部部长兼省侨办主任、省外事办主任、中国侨联副主席等职,1995年2月离职休养,2008年因病离世。

风华正茂的王汉杰

  政治军事才能卓越超群成功突围东流山争斗战

  1917年,王汉杰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蚶水镇水头村(该村今属石狮市),又名王爱奎、黄杰,幼年时期曾进私塾读书,后进入当地小学读书。1931年因家中贫困,学费难筹,辍学回乡务农。怀着改变命运,使家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1933年,年仅16岁的王汉杰只身一人南下菲律宾谋生。初到菲律宾仙彬洛市,王汉杰进入一家华侨商店当学徒。1937年,中国的全面抗战爆发,王汉杰积极投入当地华侨抗日救亡活动。

  不久,王汉杰便发起创立了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协会,并任组织部部长。他组织广大身处底层的华侨店员积极开展自救和救亡活动,动员了不少华侨青年店员加入。同时他还参与领导了当地一系列抵制日货、惩治偷卖日货奸商斗争,并积极邀约当地华侨青年一起回国投军杀敌。“作为菲律宾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协会的创始人和负责人,王汉杰在抗日救国活动中表现积极,1937年光荣加入共产党组织,成为菲律宾仙彬洛市第一个华侨共产党员。”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表示。

  1939年,中国大地抗日烽火四起,年仅22岁的王汉杰毅然参加了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王汉杰在众多报名者中首先被选中,任“回国慰劳团”保管员。1939年5月,王汉杰和慰劳团23位团员一起,带着菲律宾侨胞捐赠的大量款项、药品和医疗器材等,取道香港、越南、广西、湖南、江西,向皖南进发,历尽艰辛,于当年9月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李国宏介绍:“在深入前线完成慰劳任务后,慰劳团全体成员一起报名参加新四军。在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结业时,王汉杰成绩最优,夺得第一名,被直接任命为新四军直属教导队第三队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他机智、果敢的政治军事素养被新四军许多领导看好,认为将成为一代战将。”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王汉杰所在的第三队参加了最惨烈的东流山争斗战。据当时的幸存者回忆:“东流山争斗战,是保卫新四军军部转移的激战。教导总队的炮兵连在东流山争斗战中几乎全部阵亡,干部队及第三、第四两个政治队所有指战员,也在东流山之战中献出了生命。”在激烈血战中,王汉杰与四位战友组成一个小队浴血拼杀,突围成功,几经险阻到了浙江金华,再由山道进入福建,回到了阔别8年的家乡。之后,他重返菲律宾,担任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协会秘书长,继续领导抗日救亡斗争。

菲律宾退伍军人总会向王汉杰(右一)授勋

  “华支”胜绩频传威名远播 战功卓绝屡获国内外嘉奖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到半年,菲律宾全境就沦落在日寇铁蹄之下。1942年2月,王汉杰参加了菲律宾抗日团体负责人会议,会上决定组织华侨展开抗日游击战争。

  1942年5月19日,在中吕宋的曼地利村的丛林里,正式成立了一支全部由华侨抗日青年组成的,以中国的八路军、新四军为榜样的武装队伍——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并取新四军的“4”字和八路军的“8”字作为支队番号,正式编为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第48支队,王汉杰出任支队长。1943年,日军得知“华支”在阿拉悦山的邦邦牙河附近活动,便派兵企图围剿。在阿拉悦山脚下的干伦巴,王汉杰带领“华支”一个排埋伏在河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运用机智灵活的战略战术,击退100多名日军,敌人死伤30多人,而“华支”仅1人受伤,打了个漂亮的反突围战,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这是“华支”第一次重大胜利,队伍士气大振,从此威名远扬。

  “华支”在王汉杰率领下出生入死,屡击日军,频传胜绩,得到了当地菲律宾百姓和华侨的信任和支持。在斗争中,“华支”从小到大,越战越勇,从最初的52人发展到下辖6个大队700多人。1945年2月3日,王汉杰指挥部队首先攻入马尼拉市区,为盟军打前站,成为当时唯一攻入马尼拉的部队。面对强敌,他沉着指挥战士与日军展开惨烈的巷战,他还派兵维持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设立了临时难民所。此战被称为太平洋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城市巷战。一位美军军官在庆祝马尼拉解放的群众大会上说:“如果没有‘华支’的配合,美军就要多花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占领马尼拉,而且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马尼拉光复后,王汉杰继续指挥部队肃清残敌。之后,他率部奔赴南吕宋,配合美军第十一空运师和第一骑兵师,继续血战日军。从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的抗日岁月里,王汉杰率领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转战中吕宋、南吕宋、马尼拉和米骨4大战场,成为威震吕宋的抗日劲旅。其间,他们征战15个省、市,作战260多次,共毙、伤、俘敌军2000多人,缴获各种武器940多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菲律宾的民族解放立下赫赫战功。

  1945年,日本投降后,菲律宾军官诺舍地少校在上呈总司令部为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请奖的函件中写道:“‘华支’的官兵都是外国公民,按义务来说,他们可不必负担直接抗敌的责任,可是他们自始至终同我们并肩作战,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同年,菲军参谋长瓦尔地示少校在给王汉杰的信中称:“总司令部的档案详尽展示了你组织的针对日本压迫者的抵抗运动和在菲律宾解放战役时的辉煌功绩。菲律宾军队衷心感谢你对这个国家的无私服务。”

  历年来,除菲律宾政府和有关团体外,中国政府曾多次颁发奖章、奖状给王汉杰,以表彰和感谢他为抗日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200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国所有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抗日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王汉杰作为福建省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大会。

菲律宾退伍军人总会颁发给王汉杰的立功奖状

  水晶坪伏击战大获全胜 是闽南解放战争转折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汉杰受命担任华侨抗日游击支队退伍军人同志会主席兼统战工作。1946年7月,王汉杰参加了香港华南分局的整风学习,后回到中国,先后担任闽粤赣边区党委闽南地区游击支队副队长、副政委、地委常委、闽粤赣边区纵队司令部参谋处主任兼作战科长。

  1947年8月,王汉杰奉命到达漳州乌山游击根据地。当时敌情严重,不仅有云霄、平和、诏安三县的保安队,还有省保二团的一个营驻守在乌山周围,敌人将整个乌山重重包围。而根据地支队实际兵力只有20来人,装备又特差,连一挺轻机枪都没有,只有十几支旧步枪,就连时任闽粤赣边区党委闽南地区游击支队副支队长的王汉杰都没能有支好卜壳枪可使用,还是空手参加一次战斗缴到敌人的短枪才武装起来的。

  当得知驻在水晶坪的省保安团一个大队部带领一个连要开到公田村,王汉杰所在的闽粤赣边区党委闽南地区游击支队紧紧地抓住这个战机,引诱敌人进入我军伏击圈,采用突然袭击的作战方法,在水晶坪伏击战中大获全胜。闽南地委书记兼闽南支队政委卢叨与王汉杰共同指挥近30人(连同地委机关同志在内)的游击支队在半个小时就歼灭了省保安二团的一个大队部所带领的一个连,活捉了大队副以下的官兵20多人,缴获3挺轻机枪,40多支步枪,弹药、棉衣、棉被20余担,这是闽南游击战史上最大的一次胜仗。

  “水晶坪战斗是闽南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时任闽粤赣边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维曾评价说。1947年底到1948秋天,王汉杰所在的闽粤赣边区党委闽南地区游击支队连战告捷,敌人只好退守三个县城,支队控制了诏安、云霄、平和三个县的广大农村。1948年2月,这支游击队发展为包括三个主力连和四个独立大队,共700多人的强大地方武装,成了插在敌人后方的无数尖刀中的一把。

  1949年夏天,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福建,王汉杰被派往福州与华东野战军十兵团联络。王汉杰与闽南地委组织部长卢炎同志等13人从广东的大埔和福建平和交界的大卢溪出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途经平和、南靖、漳平、安溪、永春、大田、尤溪、闽清等未解放的地区,最终到达福州,成功向司令员叶飞、政治部主任刘培善、参谋长陈铁军等领导同志汇报闽南地区的敌、我、友情况。同年9月,王汉杰带领边纵二十一团、十三团与解放军三十一军先头部队侦察营在南靖会师,并参加解放漳州战役,直至全国解放。

1949年漳州解放后,王汉杰(前排左一)、闽粤赣边纵政委魏金水(前排右一)与后排站立的战友临别留影。

  呕心沥血吸引侨资回归 敢为人先建武夷山景区

  1949年10月,王汉杰从部队转业被调任中共福建省委华侨工作委员会书记兼主任,并立即筹建组织机构,同年11月,他带领工作队到泉州、厦门等地调查研究如何尽快沟通侨汇,突破美帝国主义的封锁,解决广大归侨侨眷的困难。1987年,为了让印尼乡亲林绍良、林文镜、林学善相信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王汉杰不辞辛劳,陪着他们考察项目,与省市县各级领导沟通,最终建立了福州福清融侨开发区,为福建的招商引资做了许多贡献;1994年,福建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筹建初期,王汉杰已经身患胃癌,但他用拳头顶着剧痛的胃部参加筹建会,为基金会筹措了好几百万资金。

  “当武夷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时,我们深深地感到,武夷山的旅游业发展与早年的省侨办主任王汉杰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是息息相关的。”武夷中旅首任总经理李达荣表示,王汉杰同志尤其关怀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他不辞辛苦,顶着酷暑冒着寒风,踏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先后6次上武夷山调查研究,取得武夷山开发的第一手资料,为发展武夷山旅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交通闭塞,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武夷山风景区山路崎岖,杂草丛生,人烟稀少,即使是闻名于世的九曲码头上也只有寥廖几张竹筏浅搁,再加上当时人们思想僵化,落后保守的思维限制了当地的发展,当地旅游接待设施十分缺乏。时任福建省侨办主任的王汉杰满怀福建必须对外开放的热忱,勇顶落后保守的反对之声,对武夷山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1978年决定成立武夷中国旅行社,兴建武夷山庄。他曾对中旅总社副社长陈伯元说:“福建最好的风光山水是武夷山,我们福建是侨乡,每年回家探亲访友的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是第三代返乡寻根和观光的人更多。”而今武夷山旅游业像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密切了海内外侨胞的联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王汉杰的大力支持和努力。

  一心为公广赢侨界信任 革命精神后人心中永存

  睿智、风趣,这是大多数人对王汉杰最深的印象。王汉杰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能力很强,听上级领导的报告从不做记录,可回来后传达的头头是道,除了完整表述了上级机关的精神意见,还有自己的理解分析,两三个小时的侃侃而谈总能让大家聚精会神。不仅如此,王汉杰踏实、睿智的工作作风也赢得了许多归侨人员的信任。东南亚许多华侨将子女以及当地华文学校的老师送到中国学习交流与进行业务培训,以及他们对国内公益事业的捐赠等事宜,这些都与王汉杰的多方联系与牵线搭桥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王汉杰一直在统战侨务部门工作,可以说是几十年如一日,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王汉杰女儿王青青说:“20世纪80年代末期,上级准备调他去北京接任更高职务。商调函都来了,省委组织部找他谈话,父亲以年纪大了,应该让位给年轻的同志为由,婉拒了这次提拔的机会。父亲总是对身边人说,自己只是在替那些牺牲的战友活着,继续为战友们坚守着信仰,为祖国做点实实在在的奉献。”

  最令家乡人民感怀的是,常年身在外地的王汉杰仍心系桑梓,时常关注石狮的发展变化,致力推动家乡和东南亚等地在经贸、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石狮市蚶水镇水头村委会主任庄伟民说:“自石狮建市以来,王汉杰生前几乎年年都会回来一趟,每一次回来都为家乡的发展而感到高兴。”

  而今,王汉杰那段奔腾激荡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他投身革命、追求真理、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2009年,福建省委统战部在《王汉杰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专刊》上写道:“ 王汉杰同志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爱憎分明、刚正不阿。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崇高追求和战士的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2018年,王青青将珍藏多年的父亲的手稿、中国政府及菲律宾政府颁发给其父亲的勋章、证书,以及1953年其父亲率领福建慰问团到朝鲜战场时,志愿军功臣赠送的纪念品、老相片等珍贵历史资料全部捐赠给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王青青说:“父亲临终前就希望再回家乡一次,因病没能实现,而今就让爸爸的遗物先回到家乡。父亲不单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家乡人民的,属于他所投入之事业的!我们希望捐赠父亲的遗物,能帮助后代更好地了解老一辈的革命事迹,让革命传统薪火相传。”

王汉杰(右)在“华支”总部作战室

  专家点评

  ■谢小建(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会长)

  2019年5月,一群从菲律宾赶来的老人在福州聚会,纪念“华支”成立77周年。在他们回忆往事,重温历史的交谈中,都不时会提到一个名字——王汉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国家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全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王汉杰率领一支由华侨组成的抗日游击支队,在菲律宾的热带丛林里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他的名字令日寇魂飞胆丧。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在这个特殊日子里深切缅怀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的英雄,更显得有其特殊的意义。

  他是新中国福建省第一任侨委主任,也曾担任福建省侨联主席和中国侨联副主席。八闽大地到处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参与和见证了全国第二侨务大省基层侨联组织的发展和成长,他为新中国的侨务事业奋斗了一生,贡献了一生。他虽几经磨难,始终信念如山,对党忠贞,对侨尽心,深得侨界群众的拥戴。“有的人死了,可是他还活着”,王汉杰,他的名字必将载入八闽侨界的史册。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市委统战部、市侨联、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市海外联谊会

  泉州晚报记者 陈森森 通讯员庄志阳/文 王青青/供图